图为香蕉A、B基因组特征比较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世界上首次绘制了双单倍体香蕉野生种的精细基因组图谱,揭示了香蕉A、B基因组的分化,二倍化进程中A、B基因组的特点等重要科学问题,为香蕉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7月19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生物所联合华大基因、法国农业研究国际合作中心、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美国罗格斯大学、中国热科院海口实验站等11家单位,揭示出香蕉亚基因组进化及功能分化规律,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子刊上。
持之以恒,在香蕉基因组学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香蕉是芭蕉科芭蕉属重要的草本单子叶植物,因其果实营养丰富和良好口感倍受大众喜爱,是全球鲜果交易量最大的水果。芭蕉属真蕉组A-基因组和B-基因组的种内或种间杂交,形成了现代丰富多样的可食香蕉类型。
然而,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香蕉A、B基因组的进化差异、染色体倍性变化规律、果实成熟与调控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尚不明确。为解析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热科院启动了香蕉B基因组测序与功能基因挖掘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利用相关技术绘制了双单倍体香蕉野生种基因组精细图谱。通过分析,发现A、B基因组的一系列最新科研成果,成功获得了香蕉B基因组的高质量基因组,为“多倍体进化及亚基因组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据了解,该研究得到了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等项目的支持。2019年7月5日,Nature Plants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牵头完成的题为《Musa balbisiana genome reveals subgenome evolu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gence》的研究论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所作物遗传改良研究室(第二党支部)金志强研究员、胡伟副研究员,以及法国农业研究国际合作中心Angélique D’Hont 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所王卓副研究员、苗红霞副研究员、刘菊华研究员、徐碧玉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该研究绘制了双单倍体香蕉野生种Pisang Klutuk Wulung(BB基因组)的精细基因组图谱,揭示了香蕉A、B基因组的分化,二倍化进程中A、B基因组的特点、多倍体香蕉A、B亚基因组之间同源交换与重组规律等重大科学问题,为香蕉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该研究是继2012年香蕉A基因组发布之后,在香蕉基因组学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研究是在金志强研究员的带领下,在团队从事香蕉遗传改良研究二十余年的基础上,联合国内外十几个科研团队通过五年努力完成的。热科院生物所团队成员周末几乎没有休息,晚上加班到一两点是常事,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发四五十封邮件与法国、美国等国外专家沟通交流,并需要与每个人反复沟通确认。”参与研究的中国热科院生物所副研究员胡伟告诉记者:“这个未来可以用来对香蕉遗传进行改良、分子育种等,对于提高香蕉的品质、香蕉树的抗病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中国热科院生物所负责人介绍,研究团队中的青年骨干胡伟、王卓、苗红霞等,在研究最关键的时候,常常放弃周末休息和晚上陪家人的时间,一心铺在项目研究上。正是有了像胡伟这样一批年轻科研人员能够耐得住枯燥,沉下心来搞科研,该项研究才能顺利完成,并得到国内外同行及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认可。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研究课题项目硕果累累
不仅是香蕉亚基因组进化及功能分化规律,其实负责此项研究的中国热科院生物所作物遗传改良研究室(第二党支部)近年来研究的成果远不只如此,该团队近三年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1191万元,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包括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海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中国热带作物学会青年科技奖1项。同时,发表SCI源论文66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6项,入选海南省高层次人才23人,入选海南省“南海名家”培养计划2人,获“感动海南十大年度人物”称号1人。
为什么遗传改良研究室能取得如此成绩?据介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创新党支部管理模式,将“党支部建在研究室上”,以作物遗传改良研究室为基础设立了第二党支部,推选优秀青年科研骨干胡伟担任党支部书记,坚持做到科研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努力推动科研工作和党建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互融互促,不断凝聚力量、传承创新,服务科研。
同时,坚持率先垂范,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密围绕科研,推进互融互促。坚持将党建工作融入一切工作始终,努力推动科研工作和党建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研究工作任务重,团队成员周末几乎没有休息,晚上加班到一两点是常事,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发四五十封邮件与法国、美国等国外专家沟通交流,并需要与每个人反复沟通确认。研究团队里的金志强,是一个奉献故事与科研成果一样多的农业科学家;青年骨干胡伟、刘菊华、王卓、苗红霞等,他们传承了老两院科学家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科学精神,在研究最关键的时候,常常放弃周末休息和晚上陪家人的时间,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一心扑在项目研究上。
正是有了像胡伟这样一批年轻科研人员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沉下心来搞科研,该项研究才能顺利完成,并得到国内外同行及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认可。
此外,遗传改良研究室还发扬老中青“传帮带”精神,将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技术传承给年轻的研究员。值得一提的是,年过9旬的郑学勤老先生,至今还继续奋战在热带农业产业研究的一线,66年前他来到海南,立志为祖国摘下“无胶国”的帽子,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五大产胶国。
如今,郑学勤依旧还在研究热带作物的路上,培育无核荔枝、寻找诺丽果、研究辣木,为了给农户带去新的致富途径。他感人至深的科研形象和老一辈热科院创业者为热作事业矢志不渝、鞠躬尽瘁的科研精神深深的鼓舞着中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为热作事业生生不息而奋斗。(文/罗津 通讯员李莹)